清明节临近,湖南人又将迎来返乡祭祖的高峰期。在广东工作的湖南人数量庞大,每逢节假日,他们中的许多人会选择返回家乡。
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,广东省外来人口中,湖南籍人口数量高达511.7万,仅次于广西(693万),占广东常住人口的4.06%。结合2021年的数据,湖南在粤务工人员约460.2万,这一群体规模与湖南人“逢年过节必返乡”的现象密切相关,背后既有文化传统的影响,也有经济社会结构的驱动。
湖南是中国传统宗族文化保留较完整的地区之一,尤其是湘南、湘西等地,宗祠文化、祭祖仪式等传统习俗在节假日尤为凸显。春节期间,家族团聚、祭祖拜神等活动被视为维系血缘纽带的重要仪式。这种文化基因使得湖南人即便远赴他乡,仍将返乡视为一种责任与情感寄托。湖南与广东接壤,但经济发展存在显著差距。湖南南部如邵阳、永州、郴州等地经济相对滞后,而珠三角地区则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。大量湖南青壮年选择赴粤务工,形成“候鸟式迁移”模式。据统计,湖南南部外出务工人员中,超70%流向广东。这种流动特征强化了节假日返乡的需求。
湖南与广东的交通网络高度发达,京广高铁、武广高铁、二广高速等干线贯通两地,从广州至长沙仅需2.5小时,至郴州不足1小时。便捷的交通大幅降低了返乡成本,使得短期往返成为可能。例如,2024年春运期间,广铁集团发送旅客中,湖南方向占比超30%,凸显“短途高频”的返乡特点。
湖南籍在粤人口主要集中在制造业、服务业领域。以深圳、东莞、广州为例,这三个城市的湖南籍务工人员占比超过60%,其中深圳龙华、东莞长安等工业重镇更是形成“湖南村”,乡音、湘菜馆、同乡会等元素构建了独特的社区生态。
湖南务工群体为广东的制造业和城市建设提供了重要劳动力支撑。例如,东莞的电子产业、佛山的家具制造业中,湖南籍工人占比显著。然而,尽管在粤生活多年,许多湖南人仍保留户籍,未完全融入本地社会。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,广东的“人户分离”人口达6063万,其中跨省流动人口2962万,湖南占比近17%,反映出这一群体的“流动性身份”。
湖南面临人口持续外流的压力。2023年,湖南常住人口减少36万,扣除自然增长后实际流出15.7万人。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导致本地老龄化加剧、消费市场萎缩,进一步拉大区域发展差距。尽管湖南推出“湘才留湘”等政策,但短期内难以逆转人口东南飞的趋势。
大量湖南务工人员支撑了广东的“人口红利”,但伴随产业升级,广东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增加,低技能劳动力可能面临淘汰风险。2025年广东启动“百万英才汇南粤”计划,重点吸引高校毕业生和技术人才,传统务工群体的就业空间或被压缩,加剧其返乡或二次迁移的可能性。
湖南人的返乡现象,既是文化传统的延续,也是区域经济不平衡的缩影。对广东而言,如何将外来务工者转化为“新市民”,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;对湖南而言,如何通过产业升级吸引人才回流,将是破解“候鸟式迁徙”困境的关键。当“回家”从无奈的选择变为主动的归属,区域协调发展才能真正实现。
有话要说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