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经济 > 正文

上海一餐厅用大象粪便做甜品,市监部门立案调查,律师解读

  • 经济
  • 2025-04-12 01:36:39
  • 32

极目新闻记者 张奇

上海一家餐厅人均收费3888元,向食客提供以大象粪便为原料制作的甜品。目前,该餐厅因违反《食品安全法》,已被闵行区市场监管部门立案调查。

餐厅用餐环境(截图自点评网站).jpg餐厅用餐环境(截图自点评网站)

据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《新闻坊》报道,马桥市场监管所已现场核查并暂时封存相关材料,展开后续调查。涉事主体上蓬冠树餐饮服务有限公司经营范围为酒类商品零售、热食类食品制售、冷食类食品制售(含冷荤类食品制售)。经初查,该单位于2025年2月份开始正式经营,从外地购进竹虫、蚂蚁、大象粑粑作为食品原料,制作成菜品提供给消费者食用。该单位采用预约制用餐,营业时间为每周末晚上,近两周无订餐。现场检查时查见竹虫、蚂蚁和大象粑粑等食品原料,目前已对上述食品原料做封存处理,并对该单位立案调查,其已停止经营。

北京中银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杨保全认为,大象粪便未被列入国家食品原料目录,且其作为动物排泄物的属性天然具有潜在污染风险,即使经过消毒处理,也需经法定程序认定为“食品原料”方可使用。目前监管部门已封存原料并立案调查,初步可认定其涉嫌违反《食品安全法》核心条款。

餐厅内以大象粪便为原料的甜品(图源网络)

杨保全告诉极目新闻记者,若商家以“原生态雨林体验”为名,未明确告知消费者甜品原料的真实属性(如仅称“象粪”而未说明其为粪便),可能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。若宣传中夸大“消毒处理”的安全性但未提供科学依据,可能构成误导性陈述,违反《广告法》第四条规定。同时,商家将动物粪便作为食品原料,可能引发公众对饮食伦理的质疑。

杨保全建议称,商家应立即停止使用争议原料,配合调查并提交检测报告,还应规范宣传用语,避免使用模糊表述,明确告知消费者原料性质及处理流程,保障知情权。监管部门也应完善食品原料目录,明确“猎奇类食材”(如昆虫、排泄物)的合规边界,避免法律空白。并加强风险监测,对新兴餐饮模式中的特殊原料建立动态评估机制,防范潜在公共卫生风险。对消费者而言,也需理性选择“猎奇”餐饮,优先关注食品安全认证信息,避免盲目追求体验而忽视健康风险。

有话要说...